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

管理, 合作, 與領導

明天,2008/2/29,是我離開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的日子,我打算明天寫一篇離職感言,對自己四年來所獲得的經驗與感想作一個整理與回顧。但今天,我打算先寫一篇東西,內容是一位接任者給我的經驗分享,我覺得獲益匪淺,所以在此借花獻佛一番。這位接任者比我大十歲,有多年的管理經驗,也是上市公司的高階主管,對於領導組織有其獨到的見地。

基本上,雖然這個部落格的名字用了『管理』二字,但老實說,我個人是很排斥這兩個字,舉凡管理階級、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不是我喜歡的term。我的理想一直是,組織就是一個team,任何一個team裡面都會需要分工合作,有人提出夢想、使team member都相信這個夢想,願意為這個夢想努力,並在過程中激勵士氣以及尋找資源,讓其他team member更容易執行,共同合作把夢想實現,重點是,這整段話裡面,你看不到『管理與被管理』,但你可以看到『分工與合作』。當然,每一個組織裡面都會有誰的貢獻度高或低的問題,但這並不是我們今天談的重點,重點仍然只有一個,就是不管貢獻度的高低,每個人的基本關係都是不變的,就是『分工與合作』。

對於這個組織裡面負責提出夢想、說服成員、激勵士氣以及尋找資源的人,我個人比較喜歡用領導者這個term。領導者必須具備很多人格特質,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夢想一定是要無私的,是要讓所有team member都能達到更美好的境界,而且他必須把這個夢想當成他的志業一般的來經營,他還要有堅強的信念,相信他的夢想是正確的,也讓所有team member都堅定的相信他的夢想是正確的。除此之外,就像一個隊伍參加自由車比賽一樣,他必須自發地在隊伍的最前線帶領,幫其他成員減少阻力,而不是在組織的最後面推動,讓其他成員幫他一個人分擔阻力。第三,在面對困難時,他要自發地挺身而出,參與並帶領其他人一同解決困難。最後,在成功的達成目標後,把一切榮耀歸於別人,如果不幸失敗,把所有責任歸於自己

我不是一個基督徒,但我願意用一個聖經故事說明這一切。當猶太人在埃及受難時,摩西站出來為她們畫了一個迦南美地的夢,並說服她們一同走上出埃及記的道路。在隊伍中,摩西一路走在最前面,當遇到紅海阻隔時,他舉起手杖,將紅海一分為二,讓隊伍得以繼續前進,最後成功時,他將一切榮耀歸於上帝。

領導者一定還有其他的人格特質,但,上述的這些,是一切特質的根本。


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

離職員工剩餘休假之計算方式

離職員工的剩餘休假天數應該如何計算?

由於管理上的方便,員工全年所有的休假在年初時即已全部賦予員工,由員工自行調配。若員工於年中離職,在離職當天,員工有可能有剩餘的休假,也有可能已超休,人資單位應該要有一套計算公式,將剩餘休假折算薪資給予員工,或是將超休假自最後一個月的薪資中折抵。

休假含特休及調休假,其性質不同,計算方式亦應分開處理。特休假較單純,以員工離職日佔全年的比例乘上該員工全年應有之特休天數,即是該員工到離職日為止所應享有的特休天數。調休假的計算方式則不同,因調休假本為勞基法所規定的放假日,企業因其運作順暢的考量,於當日上班,並把當日假期交由員工自行決定放假日,故,應以員工離職日前所遇到的調休假日天數,直接作為員工享有的調休天數,不可再併入特休假後以比例計算之,否則會有違反勞基法之虞,違反勞基法的理由是,未給予員工完整的,而僅以比例給予勞基法所定義之假日。

因此,人資單位應以上述計算方式分別計算特休及調休假日天數,加總之後減掉員工已休假天數,剩餘者若為正數,則將剩餘休假折算薪資給予員工,若為負數,則將超休假自最後一個月的薪資中折抵。

老闆要用哪種人?

今天咱家的一位軟體開發工程師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:有兩種人,一種人是很認真但績效不好;另一種人是不認真弔兒郎當但總是能達成預定績效,我會想要用哪種人?
先聲明一點,我相信這位工程師並不是一個會揣摩上意的員工,我們也是在討論其他問題時引發出這樣的議題,他並不是想問我要用哪種人,然後把自己變成那種人地這麼有心機。

回歸正題,如果天底下的管理問題都是這麼的直接而且單純,那就不會有管理學大師,也不用開一堆像麥肯錫的管理顧問公司了。通常遇到這樣的問題,都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條件或資訊輔助管理者作判斷,但如果我們就把這個問題給單純化,不要考慮太多,我們會作怎麼樣的選擇?這個問題很實際,就是,態度積極又很有績效的夥伴畢竟是鳳毛麟角,我們不可能期待手中的牌每一張都是大老二,那剩下的牌到底要怎麼打?

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,員工的高績效是所有公司的期望,高績效是人才的產出,而人才都是需要培養的,在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,企業就免不了要承受些許的錯誤及低績效的情形發生。當然我們可以開一間從來不培養自己人才的公司,需要什麼人才就去外面挖角,但一個簡單的問題,如果是你即將被挖角進這間公司,但老闆面談時對你說,我們挖你來就是要你做這件事,以後更有挑戰性或更有趣的事情我們會挖別人來做,因為我們不能承受你在學習做新事情時的低效率,你還會答應去這家公司嗎?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 No。最優秀的人才都往往都是以追尋新的發展新的挑戰為樂,所以就長遠的發展來看,這樣的企業不會具有發展性的,因為它根本吸引不到最優秀的人才。所以我認為企業必須先檢視員工低績效的原因是什麼,再確認該名員工是不是企業要繼續培養的對象,如果是,就應該要協助該員工,使其能達到企業期待的績效值。如果因為某些因素導致企業不願意繼續培養該名員工,則企業應該進行調離或汰換的機制以確保整體組織的運作效率。至於態度普通卻能達成預定績效的員工,我認為企業應該設計激勵機制,使員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更加緊密,讓所有員工願意更主動地付出,以達成更高的績效。

以上討論,都建構在一個合理的假設上,亦即員工績效定義的合適性。企業一定要時時檢視每個組織成員在其任務上的績效定義是否合適。

希望之後可以有機會寫一篇關於激勵機制設計的文章,如果還能有機會實現,那就再好不過了。

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

易利信總裁的帆船領導學

出處:商業週刊1057期
作者:林鴻達
節錄
談起讓易利信起死回生的方法,思文凱做的事,一是快速減重,二是找出方向。他發覺,經營公司就像是駕駛帆船,必須不斷減輕船上多餘的重量,再讓所有水手朝同樣的方向使力,船才跑得快。有效的溝通就像纜繩,掌握溝通原則,就能精準掌握這艘船的方向。我是靠溝通管理整家公司,他說。
領導最重要的,就是確認所有人朝同一方向移動,他分析。不斷購併,精簡成本的過程,合併的公司雙方都會遇上劇烈的組織改變。思文凱既要一面精簡公司組織架構,一面統一所有人的步伐。
公司內部討論策略的流程非常重要,他說。關鍵要建立一個能讓所有員工都參與未來策略制定的方法,我們要讓員工相信,她們的聲音會被聽見,而且只要是好的意見,就會真的成為公司的策略,他分析。
易利信最高決策單位是一個包含兩百個最高階主管的會議,全公司所有員工都能對這個主管會議提出問題與建議。有了公司的策略目標之後,就會發給下屬單位,討論她們是否同意這個策略,每個人又能有什麼貢獻,再把意見交給總公司,就像打乒乓球一樣反覆討論,甚至連每個人的考績方式都必須按照討論的結果制定。現在易利信的員工人數已回升到七萬人,思文凱可以一次抓住七萬名員工的方向,確定所有人都按公司策略前進。
透過這樣的溝通系統,思文凱一點一點的把易利信的包袱拿掉。用同樣的方法,他簡化了易利信的中層組織,也讓易利信從設備製造商開始轉型為電信服務提供者。

瓦肯錢觀點
事前的討論溝通是一件專案推動過程中最花費時間的工作,但良好的溝通結果卻可以讓後續工作的效益加乘。坦誠、正直無私與公開是成功溝通的三大基礎,除非對方心存惡意,否則只要做到這三點,幾乎都可以讓所有人達成共識。
訂定組織方向及目標是一個組織內部最重要的工作,自然也是最需要全體組織成員溝通的工作,組織的方向及目標需要透過組織成員反覆溝通及辯證的過程,內化到組織成員的心裡,組織成員才能有所依據地快速做出細部決策,不致搖擺。
任何組織內都難免會有心存惡意,破壞溝通平台的破壞者,組織管理者的責任之一就是排除溝通平台內的負面溝通情緒,必要時將破壞者排除於組織外,維持溝通平台內的正向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