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咱家的一位軟體開發工程師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:有兩種人,一種人是很認真但績效不好;另一種人是不認真弔兒郎當但總是能達成預定績效,我會想要用哪種人?
先聲明一點,我相信這位工程師並不是一個會揣摩上意的員工,我們也是在討論其他問題時引發出這樣的議題,他並不是想問我要用哪種人,然後把自己變成那種人地這麼有心機。
回歸正題,如果天底下的管理問題都是這麼的直接而且單純,那就不會有管理學大師,也不用開一堆像麥肯錫的管理顧問公司了。通常遇到這樣的問題,都還會有一些其他的條件或資訊輔助管理者作判斷,但如果我們就把這個問題給單純化,不要考慮太多,我們會作怎麼樣的選擇?這個問題很實際,就是,態度積極又很有績效的夥伴畢竟是鳳毛麟角,我們不可能期待手中的牌每一張都是大老二,那剩下的牌到底要怎麼打?
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,員工的高績效是所有公司的期望,高績效是人才的產出,而人才都是需要培養的,在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,企業就免不了要承受些許的錯誤及低績效的情形發生。當然我們可以開一間從來不培養自己人才的公司,需要什麼人才就去外面挖角,但一個簡單的問題,如果是你即將被挖角進這間公司,但老闆面談時對你說,我們挖你來就是要你做這件事,以後更有挑戰性或更有趣的事情我們會挖別人來做,因為我們不能承受你在學習做新事情時的低效率,你還會答應去這家公司嗎?我相信絕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 No。最優秀的人才都往往都是以追尋新的發展新的挑戰為樂,所以就長遠的發展來看,這樣的企業不會具有發展性的,因為它根本吸引不到最優秀的人才。所以我認為企業必須先檢視員工低績效的原因是什麼,再確認該名員工是不是企業要繼續培養的對象,如果是,就應該要協助該員工,使其能達到企業期待的績效值。如果因為某些因素導致企業不願意繼續培養該名員工,則企業應該進行調離或汰換的機制以確保整體組織的運作效率。至於態度普通卻能達成預定績效的員工,我認為企業應該設計激勵機制,使員工利益與企業利益更加緊密,讓所有員工願意更主動地付出,以達成更高的績效。
以上討論,都建構在一個合理的假設上,亦即員工績效定義的合適性。企業一定要時時檢視每個組織成員在其任務上的績效定義是否合適。
希望之後可以有機會寫一篇關於激勵機制設計的文章,如果還能有機會實現,那就再好不過了。
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